日期:2023/07/27 13:00作者:佚名人气:
(李向东)风水之道——向山山水水寻求保护
在现今许多的警匪片中,每当黑道中人走进酒吧、餐厅、咖啡馆等场所时,一般都会坐在最里面的座位上,背靠墙壁,双眼直瞪入口处。同样,在许多办公大楼里,经理们的座位大都背向墙或窗户,面对着门口。对此种布局,心里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人类的眼睛只能直视前方,所以他们一直觉得左右尤其是背后有不安全之感;在通常的情况下,面向入口处的人会比背向入口的人占有心理上的优势,或者怀有居高临下之感。
诚然,出于安全考虑,人类对方位都会本能地予以选择。不过,比较而言,中国人对方位即安全问题也许太过于重视了。这表现在我们的祖先们不仅像其他民族的先人们那样,用衣服、居室、院落、城墙乃至长城将自己层层包裹和封闭起来,而且更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向山山水水寻求保护,从而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风水文化。
如同中国画的妙境意趣难以为现代人和域外人所欣赏一样,风水文化的审美价值也未必会给现代人和域外游客带来多少美感。例如,本世纪初,曾在中国西部各领事馆供职达十余年之久的俄国领事尼.维.鲍戈亚夫斯基,就曾这样向他的同胞介绍中国新疆乌鲁木齐的自然环境:
乌鲁木齐位于天山的北边,靠近山脚。乌鲁木齐城就修建在山地丘陵上风水堪舆缩杖法,四面环山,只有西北方向有一条较宽的山谷,沿着这条山谷有官道通往塔城、伊利,直到俄国边界。在乌鲁木齐东面,魏然耸立着终年积雪的博格达峰,虽然离城很远,但它似乎以自己的雄伟气概统治并压制住乌鲁木齐周围的全部地方。({俄}尼.维.鲍戈亚夫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中译本第81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对于如此一种环境布局,这位领事感到不快,并直率地发表评论说:
环城四周山岩绵亘,别无他物。尽管形势雄伟,但却不能令人快心畅意。一个看惯了俄国原野和森林的俄罗斯人,置身于这些庞然大物之间,在面目森严的群山的压抑和威逼之下,会感到抑郁沉闷。({俄}尼.维.鲍戈亚夫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中译本第81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情形也许如此。不过需要附加的条件是,这些印象和看法只适合现代人的脾胃。而作为局内人,古人自己却不这样看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建筑乃至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其说是一种异己力量,给人以压抑感、沉闷感,勿宁说是一种同化客体,施人以亲切、谐和之情。而后者正是风水文化存在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风水美学的主要原理之一。堪舆家“点穴”的常规方法——“十二杖法”——讲的就是这些问题。
“杖法”又名“倒杖法”,其语义来源于手杖。和闽派堪舆家主要借助于罗盘来测方位、定风水有别,赣派堪舆家主要根据目力观察来选择“穴位”。他们对罗盘这种测量工具兴趣不大。既便“点穴”时需要标出方位,也只权借手杖——其主要功能是辅助堪舆家登山涉水——一用。“倒杖”的方法是:持杖指定来脉入路,以定其“内气”;遂转身看杖所指,以察其“外气”;然后将杖后对峦头的圆顶,前对朝砂、案砂的交会点(即所谓“枕圆就尖”),倒放在地上,沿其走向用石灰标画出一条纵线;接着根据左右护砂的形势,再垂直于纵线“倒一横杖”;所得纵横两线组成的十字形,即为“天心十道”;然后将杖竖在“天心十道”上风水堪舆缩杖法,“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察其来脉,想其性情”,若脉来不急不缓,则定穴于此;否则,就进行微调:急则向前,缓则移后,脉斜来推左,则向左移;脉斜来推右,则往右靠。至于移动多少,则只能由实际操作者自己去意会和斟酌了。
既要向自然山水寻求保护,又要避免被其压迫,被其克制,这种必须在两个对立的母题中取得平衡的要求,使堪舆家天然地倾向于选择辩证思维。“倒杖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素朴的辩证法。其具体指导思路是:正脉取斜,斜脉取正;横脉取直,直脉取曲;急脉取缓,缓脉取合;双脉取单,单脉取实;散脉取聚,伤脉取饶;硬脉取软,软脉取硬;脉正取中,脉斜取侧;脉不离棺,棺不离脉;高不露风,低不脱脉;阴来阳受,阳来阴作;顺中取逆,逆中取顺;饶龙减虎,更看强弱。
“倒杖法”最先由赣派始祖杨筠松提出。因其基本图式有十二种,故又名“十二杖法”这十二种图式的适用范围如下:
顺杖——顺接来脉,正面点穴。此种穴位一般位于主山俊拔端正,落脉逶迤而下的山麓之地。此处脉气不强不弱,不软不硬。站在这儿观看峦头,仰角一般为30°左右(李向东)风水之道——向山山水水寻求保护,因而不会产生压抑感。此外朝山案山远近相迎,龙砂虎砂左右护送,形势理想,故用顺杖。
逆杖——逆接来脉,背向受穴。此杖法适合于选择那些祖山耸拔清秀,而主山却细嫩无脊、平淡无奇的穴位。不过它要求祖山和主山之间必须开阔无障,保持相当距离,即所谓“两旁开睁,而不避压”。因为只有疏远,才能使权充朝案的祖山不致喧宾夺主,对主山构成威胁。这种审美情趣与人世间某些掌握权柄的人既想让才华出众的部下为其卖力,又要防范他们超过自己的心态如出一撤。
缩杖——气聚山顶(李向东)风水之道——向山山水水寻求保护,缩脉受穴。此法多用在四周山势过于挺拔而来脉又不很强硬的情况下。为了不使居者感到压抑,将穴位选在落脉上部。这样,可以使“诸煞自然低伏”。
缀杖——如线缀衣,联穴于脉。多用在“龙势雄急”、“落脉强健”、山形陡峭之地。为了不使主山逼压居者,所以要适当远离山麓一段距离,“就龙脉将尽不尽之处定穴”,以降低仰角。由于这种杖法有似缀扣于衣,故名缀杖。
开杖——山脊如刃,“龙势直冲,当头有杀”,故在脉之两旁分开受穴。山脊风大,这是常识。因此,闪开山脊线(即所谓的脉气),在其两侧点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穿杖——脉自旁来,于腰点穴,有似于线穿针眼、柄塞斧孔,故名穿杖。多见于龙脉直来横接或斜来正接。其环境要求不外乎前有朝案,后有峦头,龙虎弯抱,堂水中聚。
离杖——脱离来脉,远处受穴。此法常用于龙脉顿跌,而龙砂、虎砂又远离主山的情况下。如此点穴,据说是因为:“脉急难停,脱落平坦,如蚕之脱茧,蝉之脱壳,形体虽在此,而生气别脱出于外也。”其实,真正的原因则在于主山立陡,龙虎远卫,因而,若离开来脉相当距离选择穴位,既可收到缀杖之效果,使主山不致压抑居者,又可平衡其与周边的关系,使穴位不至于过分臣服于后山而相对疏远了左龙右虎与朝砂、案砂。所谓处世之道,不即不离;做人之要,贵拉关系。人际如此,山水亦然。
没杖——阴来阳受,龙势雄急,急落开窝,气沉窝底。脉既深沉而来,则穴必深藏而受,故用没杖。所谓“阴来”,是指山无凸形,多呈凹状,犹如单人沙发。此穴形多见之于山间小盘盆地。将穴位选在“窝底”即盆地的最低处。虽然不无压抑之虞,但在盆地过小,因而也难以使用缀杖、离杖的情况下,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当然,若窝太深,又应使用“架法”:将穴位选在盆地的边沿上。
对仗——将杖头对准前后左右,取其四势登对而中心受穴。在龙真穴正,四势和平,可是落脉却没有“窝、钳、乳、突”这些明显的地貌特征可资选择的山间小盆地,用窝杖等法比较困难,于是,堪舆家就只好将手杖对准前后左右,以“天心十道”之法定穴,故名对仗。
截杖——截去穴前多余之气即吐出之舌,以受穴位。此种穴形的特征是;来脉两水夹出,一水横拦,呈长岗之形,左右虽为龙虎夹拱,却难包其长吐之舌,故立穴宜截去其多余之气,于“舌根”正中骑脊立穴。长舌犹如“本”字,去其竖划下部,即成“太”字。明十三陵之首的长陵,就用的是截杖,所截去的长舌(即史书上所说的北坡),足有两里长。
犯杖——伤犯来脉,凿山受穴。此法适合于在四周众山高大,其中一龙低小的条件下选择穴位。它与缩杖的相同点是都在高处点穴;而不同点则是缩杖中的来脉虽然低小,可是却款款而行,落势平缓,因而即使高处,也有宽敞之地可以受穴。而犯杖就不同了,其中的落脉不仅低小,而且落势峻急,峭拔耸立,因而,欲在高处点穴,就不能不大挖土石,清理场地。这在古人看来,总有点伤犯脉气,故称之为犯杖。
顿杖——顿起高丘,以垒穴山。适于选择的穴位的特征是:四周众山低小,其中一龙独高,可来龙去脉不太清晰,给人一种孤单感。为避“私生子”之嫌,所以要“堆客土以聚生气,培假阜以配真局”,用人工堆山的方法再造一个小主山,从而使此龙上升到“爷”字辈,成为祖山。明十三陵之一的泰陵,其背后为笔架山,虽然脉络比较清楚,四周众山也不低小,可是由于背山险峻,来势雄急,故而为避其杀气,也使用了顿杖之法,在穴后山前堆起一小圆丘。
以上就是堪舆家点穴的十二种图式,它们基本上可以满足各种形势下的点穴需要。当然,在实践中,堪舆家有时会同时兼用两种杖法,如顺兼缩、顺兼逆、逆兼穿等等。其中顺兼缩是指顺接来脉而高处点穴,以收纳远山远水之秀。它的图形恰似一个无首美人,我们不妨称之为风水家的维纳斯。其余情况,难以尽述,惟在人意会风水堪舆缩杖法,依类相推。
历史长河万古流,
风水文化经千秋;
前人研究与实践,
静心探索弃与留。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源于自藏中国风水学,部分图片源于网络资料整理,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谢谢!】
(逺海居士庚子年己卯月戊辰日整理于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