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风水文化网

关于我们|网站公告|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搜索
风水文化分类 中国风水 风水堪舆 玄空风水 三合风水 八宅风水 风水典籍

对于生态旅游,风水学岂止是环保学,还与旅游规划有关

日期:2023/10/21 13:01作者:佚名人气:

导读:对于生态旅游,风水学岂止是环保学,还与旅游规划有关:风水实践,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民众主动争取同自然世界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客观上形塑了传统人文景观的生态美学,营造了与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对于生态旅游,风水学岂止是环保学,还与旅游规划有关

【牧青按语】

对于生态旅游,风水学岂止是环保学,还与旅游规划有关:

现代旅游崇尚回归自然,旅游规划则崇尚道法自然,而道家道教尊崇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正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根基,体现了东方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尚,契合了天人合一理念。

旅游规划应遵循天人合一理念,对旅游景区中风水环境进行科学考察,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创意,挥洒万象,梳理山河,雕琢景观,设计出契合自然、以人为本的旅游产品。这是旅游规划的最高境界。

对于旅游规划设计,旅游景区保护、低碳生活、土地科学利用、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是重要内容;从景区游客中心、旅游地产选址,到建筑外形和室内装潢,以及风景树的栽植、旅游休憩点设置、旅游路线设计;大至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小至城市公园、街头绿化区块,其不同体量的景观营造,等等,都有一个风水考量的问题。

从风水学的角度,旅游区景观布局、建筑的择地与方位、外形设计与内部装饰陈设应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景区布局追求和谐自然。旅游区建筑选址一般应枕山、环水、面屏,如不能环山,左有流水(青龙),右有长道(白虎),也为贵地。游客中心、停车场、船舶码头、厕所等一切新增服务性硬件设施要立足长远,布局合理,如:场地要平整坚实;绿化要美观、自然、调和;水域要畅通、清洁;路面铺设材料、色调与环境要搭配;三线入地;游览步道要顺畅,并与景点连接度高。

二是建筑形制力求返璞归真。景区内的建筑本身就是景观,这是一个原则。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大屋顶为基本特征,透露出细腻且务实的精神,由亭榭、池沼、画舫组成的园林,依山水地势而成的宗教建筑,巧夺天工的雕塑,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传统建筑,或多或少地包含着风水的韵味。如果说建筑与周围景观相融合是景之“神”,那么建筑的个体外形就是景之“形”,二者结合方为形神俱备,这就要求景区建筑的主题构思、空间艺术效果、功能要求、视觉审美要求等与景区的主题形象和周围环境相一致,用人工的力量创造一种自然的和谐,力求生态化和景观化。形与势的建设标准,应在宏观上体现雄伟、开阔的美学整体感,在微观上体现精致、和谐之效,强化自然生态效果,同时还要注重实用功能。首先,无论是大的旅游集散中心、宾馆,还是小的游客中心、出入口,择地建土都要追求原生态,建筑设计应竭力保持并强化其原有区域的景观特性;其次,景区内不得随意引进新建筑,如果非得搞,就应造型景观化,尽量烘托景观环境,色彩、外观都要与环境相适应、相协调,体量大小、材质、造型等都要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使局部小范围的景物、景点融入自然

三是内部设计寻求舒适调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应用于内部设计中就是人性化要求,旅游景观建筑单体的内部设施,应从局部和细微处为游客考虑,力求体现大小适宜、功能合理的人性化色彩,并有较高的生活融入度。

对于生态旅游,风水学岂止是环保学,还与旅游规划有关

总之对于生态旅游,风水学岂止是环保学,还与旅游规划有关,建筑格局、布局、形制和内部设置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切忌破坏整体景观效果;二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坚决拆除错乱违和建筑,或者通过“穿衣戴帽”,使周围景观保持一致。

【正文】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绿水青山,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的体现中国风水文化演化历程,它包含了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

对于生态旅游,风水学岂止是环保学,还与旅游规划有关

图片源于网络

文 / 王文超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是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起点。

翻开《山海经》,我们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员之辽阔,见识山川物产之丰饶,更会为里面诡谲多丽的自然世界所瞠目。日本民俗学家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间划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类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二者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对人类而言,外部世界充满了两面性:一方面,那里有人类繁衍依存的珍奇物种、矿石资源,治病救人、驱魔消灾的良药,以及可供装饰祭仪的美玉,在善神瑞鸟的引领下,人类试探性地一次次走进外部世界,获取生活资源,拓宽活动范围;另一方面,那里又为“怪力乱神”所主宰,连山川木石都是超自然的存在,栖居其中的动物在外形、叫声上均异于内部世界,成为时刻危及人类生存的妖魔化身。

在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大自然之余,人类对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满了敬畏。循着对善灵瑞兽的正面想象,人类赋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和心理慰藉,对怪力乱神的负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给予人类种种约束,避免因过度索取而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先民的敬畏和想象,不仅在《博物志》、《述异记》等历代文献中得以记载,而且在世代民众生活中实践传承。我们在乡间田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正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仪式中演绎。

对于生态旅游,风水学岂止是环保学,还与旅游规划有关

对于生态旅游,风水学岂止是环保学,还与旅游规划有关

《博物志》书影

进入内部世界,民众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更有能动性,对秀美山水的悦纳更具艺术性,同时也更能反映民众的生活美学。风水便是一例中国风水文化演化历程,它既能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对于生态旅游,风水学岂止是环保学,还与旅游规划有关,又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实际作用。姑且不谈风水的科学性,就其知识受众而言,风水通常被动地与个人运势、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相关联,在古代社会,甚至被认为会影响帝国兴亡,一切美好的期望都寄托于风水的选定、维系与改变。这种宇宙观念及现实需求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风水环境营造,试图通过栽树遮蔽、引水通渠等具体操作办法,去争取风水宝地,有些村落及宗族之间甚至因为“争风水、护风水”产生了激烈的社会冲突。无疑,人们对风水的迷信,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当然,风水实践在客观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清代湖南虞陵,正是由于当地民众囿于风水观念,才让当地丰富的铜矿资源没有遭到过度开采和破坏;东北长白山,因“龙兴圣地”被列入皇家禁地,从而保护了东北原始森林。风水实践,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民众主动争取同自然世界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客观上形塑了传统人文景观的生态美学,营造了与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具体到日常生活空间,在民众的乡愁记忆和口头叙事中中国风水文化演化历程,我们还能发现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分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人离开故土,走进城市,住进楼房,但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最割舍不下的经常是乡间的那颗古树、村头的那口老井,亦或是环抱村庄的那条小河。这些标志性的乡土环境,过去是村落生活的重要公共空间,如今成为民众精神世界的核心,未来也将成为村落得以保持的特有景观和文化资源。

对于生态旅游,风水学岂止是环保学,还与旅游规划有关

乡愁,一半源于对乡土环境的依恋,另一半则是对生活叙事的传承。民间口头叙事中,有大量涉及生态环境的故事主题和母题:生命水和生命树,是民间叙事中最恒久、最普遍的母题,代表着人们对生命延续与新生的渴望;植物起源的神话和故事,反映了民众在知识有限的情况下,激发出解释事物的丰富联想;灾害主题故事在演说历史的同时,警醒人们不要忽视自然外力,时刻保持敬畏之心;生动的动物故事,将动物拟人化后演绎社会生活,拉近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地方色彩浓厚的风物传说,更是为山河草木赋予了历史厚重感与人文情感。

民间文化折射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逻辑:敬畏自然世界,守护生命底色,注重生活美学,演化生态叙事。但是,在古代实际的民间生活中,也有不美好的一面,现存于乡野的明清“禁令碑”就是明证,面对滥砍滥伐、私自开采、水源破坏、过度渔猎等不良现象,古代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用立碑禁令的方式,限制违法违规行为,维系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即便是最纯朴、最自然的生活逻辑,也依旧离不开政府管理、组织监督。

对于生态旅游,风水学岂止是环保学,还与旅游规划有关

巫峡清秋 张大千/绘

近现代以后,科技进步让人们对自然万物的认知更深刻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却淡薄了;对生活质量的物质要求提高了,对生活环境的选择能力却降低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不单是由于管理缺失,而且愈来愈表现为一种文化危机、生活危机,要想解决生态问题,不可能绕开地方性传统和民众生活逻辑,必须将国家政策、地方管理与民众生活统一起来。因此,在经历了社会整合、经济崛起和文化复兴等不同阶段后,回归生活逻辑显得更为必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生态文明同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生活幸福感紧密相连,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性变革。这与传统的儒家“致中和”思想、道家“道法自然”观等是有内在一致性的。中国民间文化兼收并蓄,在生活层面践行着自然有序的宇宙观,守候着空间优化的审美观,表达着生态叙事的价值观。

关于我们|网站公告|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声明: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鲁ICP备2020040142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