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风水文化网

关于我们|网站公告|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搜索
风水文化分类 中国风水 风水堪舆 玄空风水 三合风水 八宅风水 风水典籍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v01.21No.52003

日期:2023/12/02 14:00作者:佚名人气:

导读:《泉州同安鹤浦祖祠堂祀》(以下简称《记》)与朱熹的堪舆(风水)思想并行不悖,而且更为具体而微。...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v01.21No.52003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v01.21No.52003年9月。()sep.2003新发现朱熹佚文真伪考辨——兼谈《泉州同安鹤浦祖祠堂记》的研究价值(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福建泉州)摘要:朱熹诸多佚文散见于文献与民间.而如郑武成先生新发现的‘泉州同安鹤浦祖祠堂记》论及风水(堪舆)者鲜。因明清时代伪托之篇什时有所见,故其真伪不可不辨。经考证,我们初步认为,这一秩文的前面部分(正文)为朱熹所作.后面部分(附记)属于伪托。关键词:朱熹I佚文;风水(堪舆)中围分类号:B2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4前不久,厦门杏林区高浦退休干部郑武成在研究《鹤浦石氏族谱》时,发现朱熹的一篇侠文《泉州同安鹤浦祖祠堂记》。o兹录全文(右下图l为部分原件缩影)如下(原文无标点):《泉州同安鹤浦祖祠堂记》真,岂多觏哉!惟同有浦,乃山水之最佳者也。浦之西日西湾,即石尚书府。又其中南向宝珠屿,北枕仙旗家祖祠也!其龙自走版山、仙旗山而来,大断十余里,顿起凤山,复西转市头山,仍数里,复右转白鹤山,遵星角佚文部分原件靖影收稿日期:—28作者简介:林振礼(1951一),男,福建泉州人,副编审,从事编辑学与传统文化研究。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v01.21No.52003

2002年6月14日《厦门晚报》第2版以。高浦发现朱熹佚文一篇”为题作了相关报导。厦门禾山中学林庆明先生、高浦退休干部郑武成先生为我提供复印资料,谨此致谢。万方数据46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用内厅底直出至口。方蟠龙沟,此余之作法也!至其龙,后乐丰美高耸,前案秀丽,责有卿相。水口龟曾相会,宝珠耀是,富有陶倚之隆。圃山拱照,功名后先而联续。玄钱谷可欠而可太。万水环绕,人丁众多。御屏高列,地灵人杰。余莅同日久,见世家巨族有好地,而往往起盖不舍法者多矣。兹以鄙陋之见,参两大之权,为石家造将来之福云。宋朝奉政大夫、文华阎待帝l赠室漠阁直学士、通议大夫朱熹因到文圃山,有高人石洪庆者朱熹风水文化,宿学多闻望,请谒,与之语,恂恂然,德业学问,充溢眉宇,所谓和顺积中而荣华发外者也!爰到室访之,见其祖祠轩豁,龙脉甚佳,于作法不甚已而去官。窃谓自此去同人甚远。今上绍兴(熙)@元年十二月,除江东转运使,改知漳州府。辛亥=年尚书祖庙者,而似之讳起宗石先生已成进士矣。不觉欣然喜色,所谓地灵即人杰者,非部?若以居功,则恐逊谢不敏。同安旧属泉州,鹤浦为高浦在古代之雅称。据郑武成先生介绍,高浦为福建石姓的最早居住地,其族人在高浦聚居10代,曾经是泉州望族。

从五代后唐到宋代200有10人荣登进士,其中石选、石亘、石起宗3人官至尚书。对于这篇佚文,细玩略考,真伪不可不辨。佚文含记(正文)、叙(附记)两部分,笔者初步认为,前面“记”的部分为朱熹所作,后面“叙”的部分系后人伪托。正文(386字)记述了当时石家祖祠的风水,因“观其旧制,甚不当意”,故为石氏“将来之福”而改造祠堂建筑结构的经过。文章言简意周,文理相济,词采斐然。开头“环浦皆山也,襟浦皆水也”,袭用欧阳修《醉翁亭记》,又迅即脱出,不愧大家手笔。除个别脱误以及末尾题署可能经后人在转抄过程中臆度增添外,正文当为朱熹所作。最重要的是,与朱熹风水观的环境与阳宅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兹举证考述如下:1153年,时年24岁的朱熹赴同安任途经莆田。莆田有壶公山,在城南20里,由九座石而来,蟠踞数十里,其高千仞,如正人端士垂缙绅笏而立。据记载:朱晦翁赴同安簿过此,谓:“莆田多人物,乃此公作怪。”[1](蓐l”4’泉州地方文献把泉州别称为温陵,与朱熹讲学于“小山丛竹”相联系,此乃事出有因。据父老口碑相传,朱熹轶事久留民间,清末民初尚到处可闻。传说朱熹深研堪舆,尝谓“小山”高埠位于泉州城北,乃清源山龙脉人城之冲,故地气独温,由此而称温陵。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v01.21No.52003

此说一出,温陵之名传之愈广。朱熹在泉州一带关涉风水地理之事,数见于方志等文献,足证父老口碑并非无稽:文公堤距城北里许,有大石倚山麓刻“应城山”三字,明刘存德题其旁云“朱子为同安簿,筑堤毗补龙脉”。口]【舢’o从附记部分的上下文看,此处应为。绍熙元年”(1190),朱熹61岁,而“绍兴元年”(1131)朱熹才2岁。万方数据林振礼:新发现朱熹佚文真伪考辨47同安夹县东西两溪之水会舍于铜鱼桥车,此是公侯宰相家。”朱子为题字刺石日“中流砥柱”濠之流以注焉。采流活活,三鱼潜跃,圆珠前吐。”【3](18’泉州地方缙绅对泉郡山川形势的分析,如熹同时的陈知柔谓“表以紫帽龙首之脉,带以金鸡石笋之阻“q(掌”,无不以阴阳五行为渊薮。朱熹在泉州热衷于风水相地的序曲——“觅龙”,即“看龙脉”,龙脉之势随审视者的阅历、慧悟孕藉而成。我们虽然至今没有发现朱熹认定清源山为“龙酋之脉”的详细评论(方志仅说他“称山川之美”),但从朱熹后来对jE京风水的议论中可以触类旁通:冀都是正天地中问,好个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眷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八于海。前面一条黄河环绕,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v01.21No.52003

自华来至中,为嵩山,是为前案。连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准山诸山是第二重柬。江南诸山及五口,殳为第三四重案。口](12艘”北京位于华北平原与西北蒙古高原、东北松辽平原之间。其地形是一个半封闭的海湾,燕山山脉、太行山脉、渤海湾是为天然屏障,内跨中原,外控朔漠,扼居庸以制胜,拥燕云以驭夏。朱熹的论述典型地体现了风水学说的“觅龙”、“观水”等核心原则。800年前的朱熹,在泉州同南两县交界处留下了“同民安”——既补“岭缺”又植树的事延绵,上接三魁山,下连鸿渐山,是同安东北的自然屏障。但由于小盈岭地势偏低,成为东北风进人同安的风口。因此,巷东镇一带,自古就有“沙溪七里口,无风沙自走”的民谚,可沙为害之烈。朱熹在同安任上曾到此考察,发现这个给同安百姓造成不安的风口,于是就在小盈岭这个地方建造一座石坊“以补岭缺”,亲笔题名叫“同民安”坊,意为“安斯民于同时还在坊后栽种三株榕树,以抵御风沙。现在,这座石砌关隘以及清代同安知县吴镛所立的《改建同民安坊为关记》石碑依然存在,历经沧桑的古榕大树,浓须垂地,树冠如盖。朱熹当年植树挡风治沙之举及其“安民”初衷,是值得称道的。然民间口碑传说其“补岭神”的做法,则使“同民安”坊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建阳县儒学,原在交溪之浒,即今护国寺。庆元年问(1195—1200),朱熹与蔡元定“议与童游里护国寺互迁,会伪党禁兴,事遂寝。,,【qc薯“””后来朱在(朱熹第三子)“卒成先志”。何以迁建?则因“童游龟山,盖学宫之来龙也”。《建阳县志》说:“朱子于地理之学,亦尝究其精微,且为学宫定其坐向,似不宜视为无稽,而听里人之或蹈前辙,致碍地脉。,’[7](m“风水(堪舆)学说孕育于先秦朱熹风水文化,盛行于宋代,泛滥于明清。朱熹作为集注群经、讲遍各家的一代儒宗,其晚年在长沙时尝谓:“通天地人日儒,地理之学虽一艺,然上以尽送终之孝,下为 启后之谋,其为事亦重矣。"[8]”“’可见其笃信阴阳风水之深。综观朱熹风水观的环境与阳宅 理论,不能说没有神秘性的色彩,若论其合理因素,窃以为值得吸取的是其中蕴含的美学思 想,其审美以“屈曲生动”、“端厚体正”、“均衡界定”启其端,以天地人谐和为依归,是天人合一 的整体论。他在同安筑堤补龙脉,疏通水系——引城濠之水注入双溪会台处,视铜鱼金车两 石为“中流砥柱”,曲流以激活水口,改造形势以壮山川。这与现代美学,以及环境保护理论, 万方数据 48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3 不无相通之处和承继关系。

《泉州同安鹤浦祖祠堂祀》(以下简称《记》)与朱熹的堪舆(风水)思想并行不悖,而且更为具体而微。传统风水学说把气脉、明堂、水口称为三纲,把龙、穴、砂、 水、向称为五常。其中,气脉为贫贱富贵之纲,明堂为砂水美恶之纲,水口为生旺死绝之纲。 是故《记》中并不讳言“卿相”、“钱谷”、“人丁”诸语。然《记》中言“余之作法”,岂不令人疑为 “道家者流”?殊不知朱熹曾“出入释老十余年”,一生曾主管过台州、武夷、华山、南京、嵩山诸 道教官观(领取“祠禄”,不一定到职视事)朱熹风水文化,晚年还研究考证道教经典,署名“空同道士邹沂”, 著《阴符经考异》与《周易参同契考异》。而“非深于道者不能作”!因此,其民间题跋自谓“作 法”,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涉及朱子理学对于佛道既融合又超越的复杂过程,非本文讨论重 点。《记》中朱熹特别强调地脉,山水流向自然体系的选择与改造,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 《记》的前面部分(正文)涉及环境与审美。涉及闽南民间建筑的选址、择日、遵星、坐向、纳气、 观水、避煞等等。据笔者所知,迄今所发现朱子专门论述堪舆的佚文,除了“岳麓问 。“”以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v01.21No.52003,本《记》则是闽南民间建筑(阳宅)的“微观型”个案,对于进一步诠释和整体把握朱熹的堪舆思想,是一份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这正是其特殊的研究价值之所在。 附记(262 字)介绍撰写此“叙”的缘由,虽极尽模仿,张扬先人之能事,但略举三误则足 其伪。第一,朱熹不可能称石氏为“高人”。石洪庆,字子馀,著名朱子学家陈荣捷(1901~ 随朱熹的时间,由辛亥(n91)至癸丑(n 93)辞归,约两三年。《语类》记,石洪 庆将归,先生将 其问目出,对他说:“两日反复与公看,见得公所说非是不是,其病痛处只是浅 只源头处元不曾用工夫来。”口“m“。7”’1193 年癸丑朱熹《答王子合》谓;“子馀留此 久,适熹病,不得 朝夕相聚。又见渠长上,不欲痛下钤键。后来自觉如此含胡恐误朋友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v01.21No.52003,方著

关于我们|网站公告|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声明: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鲁ICP备2020040142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