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风水文化网

关于我们|网站公告|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搜索
公司风水分类 企业风水 店铺风水 办公风水 商业风水

海口骑楼的起源和特色以及其分布和现状

日期:2024/05/01 12:01作者:佚名人气:

导读:关键词:骑楼;旅游开发;海口三、海口骑楼旅游开发的建议海口骑楼街区是中西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旷世奇葩,对海口骑楼老街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是全社会,各行业协力合作的大事。[2]张瑾.广西梧州骑楼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1)....

海口骑楼的起源和特色以及其分布和现状

海口骑楼老街的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骑楼建筑承载着海口的历史,见证着海口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海口骑楼的起源和特色以及其分布和现状,分析其文化特质,深度挖掘海口骑楼的历史文化价值。再借鉴岛外骑楼的开发利用经验提出对海口骑楼进行开发及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骑楼;旅游开发;海口

中图分类号:K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124-02

“骑楼”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南方多雨炎热地区邻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将下层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以蔽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这是一种顺应近代南方经济繁荣需求而出现的商业建筑。

它是西方敞廊式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商住楼房建筑形式,这种建筑适应南方潮湿多雨,夏季阳光强烈的天气和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形式。骑楼最先于英国传往印度,与当地建筑结合,以后传至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两广、福建和海南等地。

海南骑楼主要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定安、儋州等地。其中海口分布面积最大,分布比较集中,构成了大规模的建筑群。

一、海口骑楼的分布和现状

(一)海口骑楼的分布

海口地区的骑楼主要分布在海口市老城区的中山路、得胜沙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街区。据统计,海口的骑楼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200余座。其中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较为完整的骑楼式建筑最多商业楼风水,约39座。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天津条约》签订以后,英法在海口设立领事馆,随后建有大量洋行、商厦、教堂、医院建筑,到20世纪30年代,已发展至现在的规模。这些建筑风格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建筑风格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建筑历史和旅游开发价值。

(二)海口骑楼的保护现状

海口市政府于1994年至1995年,投资对中山路、解放路、博爱路、新华路、长堤路进行街道建筑全面刷新、修缮。1998年,投资600万元将得胜沙路改造成步行街。1999年,海口又对得胜沙路进行了重点维修,使其恢复了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原状。2005年初海口市正式向国家文物局推荐修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海口近现代建筑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10日,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其后,海口市规划局专门组织专家制定了《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年8月31日,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综合整治工程开工仪式在水巷口隆重举行,这标志着海口骑楼老街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即将要拉开序幕。但在这之前,海口的大部分骑楼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经历了七八十年风风雨雨的海口骑楼,由于缺少维修保护,纷纷进入了风烛残年的危险期。房屋梁柱老化,木板门窗腐朽,近几年骑楼成危房的事情屡屡发生。

海口骑楼的起源和特色以及其分布和现状

二、海南骑楼蕴涵的文化特质

(一)承载历史的延续

虽然骑楼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建筑艺术的精华和代表,但到现在骑楼仍发挥着原本的功能,仍位于城市的重要商业区,为人们经商、居住所用。骑楼街的商用、居住、购物、观赏等功能,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将长期延续下去,成为人们体验和回味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骑楼文化情结。骑楼街本身及其承载的人文精神和城市风格将被保护、继承和延续。

(二)骑楼建筑设计凝聚中西文化,彰显热带地域文化

骑楼建筑形式融合了南洋式、仿巴洛克式和中国传统式等建筑形式,符合热带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并融入了中国建筑元素。由于海南骑楼是在辟为通商口岸迅速发展起来的,它满足了商业发展的需要,既可以替行人遮阳挡雨,又可为商铺营造舒适环境。海南骑楼的建筑特点和它独特的商业功能均凸显出浓厚的热带地域特色。

(三)蕴涵商业哲学

海口骑楼的起源和特色以及其分布和现状

海南骑楼承载了很强的社会适应性,着重体现在其重商求利的层面上。它满足了快速发展的商业经营需要,是南方城市的重商性在建筑风格上的表现,自然的适应性、社会的适应性、人文的适应性三者统一,集中体现在商业骑楼的身上,商业骑楼成为海南近代城市商业文化和市井文化的载体,构成了骑楼独特的商业哲学。

(四)骑楼与儒家文化

骑楼建筑的内涵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儒家文化思想。首先是因借天时,顺应气候、季节、阳光、风、雨;其次是顺借地势、地貌、地质,皆为我所用;最后是巧借人和,邻里协作共存、共创和谐环境。在平面空间布局上,追求与自然的融合;在空间利用上,依势筑台、错层、跌落、架空等极限地利用空间,使空间形态十分丰富多彩,造型自然。

三、海口骑楼旅游开发的建议

根据“凡拥有美学、观赏、文化、科学等价值以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或科学考查的自然或人文因素,通过对其调查和评价,符合一定开发原则海口骑楼的起源和特色以及其分布和现状,都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学理论可以知道,海南骑楼具备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使用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等,再借海南省重点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海南骑楼的旅游开发是完全可行且具备无限潜力的。

(一)政府主导发展,调动民间力量参与

骑楼老街本身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以政府为主导,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来规范这项工作,使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以避免重开发而轻保护造成对街区的破坏。但如果只提保护,而保护下来却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最终也会流于形式。海口的骑楼规模较大,骑楼改造工程涉及到许多的商业机构,如建筑、房产等,骑楼业主多为普通百姓,改造能力有限。如果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来改造这么一大片规模的骑楼街区,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海南而言,也具有相当大的压力。但是,如果能借鉴一些其他大型活动的相关经验,借助第三方资金的力量来做骑楼旅游资源的开发,通过出让一些权益,就能取得政府、骑楼业主和开发商三赢的局面。海南是中国第三大侨乡,海外华人将近300万,华人社团机构300多个,对海南骑楼进行旅游开发,海外华人华侨的资源就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如果能调动民间力量的参与,使开发商、政府和骑楼业主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找到一平衡点。那么骑楼街区的改造就要容易的多。

(二)保留原有整体建筑风貌

海口骑楼街区规模大,分部密集,充分显现出南洋风格的特点。对骑楼街区的改造开发,应尽量保存历史街区的原貌,由于原来不合理的利用,骑楼街区新建了大量仿制建筑甚至还有和原来整体极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拆除改建,对破旧的骑楼单体建筑及街道立面要进行修复。具体操作可借鉴其他一些历史街区的改造经验,如新加坡的骑楼步行街将骑楼按原样翻新,把老城区的骑楼街区规划为观光购物步行街。广西梧州的“中国骑楼城”,保留原有的古代历史人文古迹,恢复了许多老字号商铺,营造一个充满南洋风情的购物休闲环境。海口骑楼街区的改造可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但也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发应突出海口本地的文化特色。

(三)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在经历和体验一种文化,对于骑楼,应该首先当成“骑楼文化”来看待。海南是一个有深厚的南洋商贸情结和相应文化底蕴的风水宝地。在海口的老街里,有大量的人文历史有待进一步发掘。如海口历史街区附近曾是琼剧戏院较为集中的地方,此外街区所流传的名人轶事、社会风尚和民间风俗等人文资源,都可以挖掘出来丰富海口骑楼文化的内涵,通过举办展览或以骑楼博物馆的形式,对其进行宣传保护,展现海口作为百年商埠的历史故事,扩大海口骑楼的影响力。

(四)提高居民保护意识

海口骑楼的起源和特色以及其分布和现状

古建筑作为凝固的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不可复制性,将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真实性是其根基,人们关注骑楼建筑,最主要的是关注建筑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特征,正因此,它才具有持久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要保留骑楼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商业楼风水,就不能采取迁出居民的作法,骑楼建筑具有楼下经商,楼上住人的特点,所以要保护骑楼建筑,就要提高社区居民与商户的参与,通过加大宣传保护文物古迹方面的政策法规商业楼风水,增强居民及商户对骑楼的保护意识,培养其对骑楼保护的认同感,在骑楼的旅游开发中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展示海口骑楼文化的本真性。

四、结语

海口骑楼街区是中西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旷世奇葩,对海口骑楼老街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是全社会,各行业协力合作的大事。若能科学规划,借鉴成功的改造经验,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机遇,进行综合开发,将其建设城一个具有海口地域特色的南洋骑楼城海口骑楼的起源和特色以及其分布和现状,创造一个精美优雅,交通便捷,高档舒适的文化旅游区。这样骑楼街区的开发利用在促进海口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必将成为海口城市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参考文献:

[1]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张瑾.广西梧州骑楼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1).

[3]周彝馨.骑楼建筑可持续发展构想[J].城市规划,2008(3).

[4]林琳,陈洋.国内外有关骑楼建筑的研究述评[J].建筑科学,2006(10).

关于我们|网站公告|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声明: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鲁ICP备2020040142号-46